学校首页 回到旧版

家校互动

把小孩儿的“江湖”留给小孩儿

发布者:农大附校 发布时间:2021-03-15 浏览次数:78

开学之后宁静的校园因为学生们的回归变得热闹了起来,但热闹之余也有不少烦心事儿报告!老师他打我”...近期小编收到了不少老师发来的求助问题,问应该怎么处理同学之间小打小闹的问题。

 

把小孩儿的江湖留给小孩儿

 

学校二年级有个小男孩很调皮,经常有些奇思妙想,时不时给班里闹出点“小动静”。孩子很单纯,也就比其他孩子更率性些,很快成了班里的“小调皮”。

他在班里有个小伙伴,两个人经常缠在一起,形影不离。但是,俩孩子性格差异很大,常常因为行为、语言不在一个频率上发生争执。于是,这个“小调皮”就动手,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分歧。他的小伙伴常处于下风,回家把委屈告诉了父母。父母不乐意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找对方的家长理论,找到班主任理论。从第一次发生冲突起,班主任就十分关注,拿出了不少精力放在这俩儿孩子身上。其实,每次所谓的冲突,都是无关紧要的小摩擦,并没有什么伤害,也未造成其他影响。从班集体来看,也是司空见惯的常态起伏,无需大惊小怪。小孩嘛,伸手就打,转脸就好,而且好得分也分不开。所谓的打,不过是你推我一把,我揪你一下,但是,家长一旦“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这事儿就“上纲上线”,背离了孩子该有的认知和体验了。因此,班主任的“十分”关注,更多来自一方家长的过度反应。

我倒觉得,小孩儿自有小孩儿的“江湖”,自有小孩儿的社会,遇到点无关大碍的小冲突、小矛盾,先给他们留下自我解决的空间更好些。家长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讨要说法,否则,会侵占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我们一直强调,学校和课堂是学生的社会。这种最初的集体生活体验,即是未来的社会启蒙,有着不可或缺、无法逾越和不能替代的作用。如何对待和解决冲突,是孩子认识和发展人际关系无法跨越的经历,将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就上面两个孩子而言,这边父母还着急上火呢,那边两个孩子已经黏在一起“不亦乐乎”了。他们内心的单纯和美好,不能用成人的目光进行利益化的过度解读,否则不仅无法给孩子有益的帮助,还会误读、误导。很多时候,小孩儿之间发生的所谓“欺负”和“被欺负”,不过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而已。作为家长,在关注孩子人身和心理安全的前提下,恰当放手,先肯定和尊重他们自己的“江湖”、他们的社会,反而有利于孩子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老师和家长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是必须要担起来的。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责任更重些。首先是孩子之间的冲突要及时看在眼里、知其原委、心中有数。需要进行干预和引导的,适度进行。总的原则还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为主。要避免管理过度而引导不足的问题发生,在小孩子出现冲突之后,不要急着为他们分清责任,更不能以老师的处理替代孩子之间的交流。这样做看起来省力,但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发展来看,会让他们蒙上心理阴影,被批评和被训斥或者被要求道歉的一方会认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够宽容和和谐,诱发逆反心理。设若让惹起事端的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今后的想法,效果反而会更好些。

从家长的角度,理性和宽容看待孩子之间的摩擦尤为重要。只要不是有明显安全隐患的,没有必要区分出孰是孰非的子丑寅卯来。过度情绪化处理,不仅不利于家长沟通,还会破坏孩子之间的感情。我曾听过一个案例,说两个上小学的男孩儿在放学的路上扭在一块。各自回家后,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到另外一个孩子家里讨要说法,并引起双方父母大打出手,一时成为街谈巷议。很显然,如果没有家长之间的参与,小孩子之间产生情感芥蒂的几率很小,即使暂时疏远也不会影响今后交往。但是,一旦家长把矛盾扩大化,孩子之间再弥合就很难了,甚至会把相互之间的伤害带一辈子。真真是,“小孩本无事,成人自扰之”。试想,孩子无足轻重的小矛盾斤斤计较有什么意思呢?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一旦和同学发生冲突,不管是吃亏还是占上风,结果都是被父母收拾一顿。而那些三天打两头闹的同学,恰恰是成年之后那些最铁的伙伴儿。我的父母对我们兄弟姐妹更加苛刻的做法,是否恰当也许还有商榷之处。但是,至少,没有引导我们去为了一点儿无伤大雅的冲突争理儿、闹事儿。老人们常念叨的“吃亏是福”,会给孩子植下友善、宽容的种子,即使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经常吃点小亏,却能换来更多的平安和福气。因此,小孩子之间的无心之过,就留给孩子自己处理吧。还是要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孩童时代处理人际关系的经历和成长,是成年之后无法弥补的。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情商高,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那个人情商低,不太会和别人相处。这些能力,不同于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一旦错过了发展阶段,几乎无法弥补。而且,这种启蒙教育效果,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递减。我们的老祖宗强调,“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主要涵义不是指知识和能力启蒙,更强调情感和人格启蒙。

美国有位著名教育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论,对师从他的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影响深远,成为陈鹤琴实践“活教育”的基础。其实,“把小孩儿的‘江湖’留给小孩儿”,本身就是良好的教育方式。需要大人远远看着的时候,我们就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孩子们,要相信,他们能驾驭他们的“江湖”、他们的“社会”。如此教育,才能让他们成年后更好地驾驭他们的“江湖”、他们的社会。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鲁ICP备05002369号